猫和我小说网 > 青春校园 > 御医嫡女掌医馆[九零] > 第152章【正文完】
    第152章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四年后。


    “咳咳咳!”


    “真奇怪,今年好像咳嗽的人特别多,连我也被传染了。”杨云湘摸了摸不舒服的喉咙,眉头紧蹙。


    一旁的同事立即出声附和,“谁说不是呢?我们家孩子也得了,学校都不敢去了。”


    “近期好像找陈大夫治疗咳嗽的人也很多,特地要求挂专家号。”


    “不仅如此,就连外国人也来找陈大夫治疗咳嗽。”


    ……


    众人议论的外国人爱德华正在陈茵的办公室内看诊。


    四年的时间足够惠民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陈茵的办公室都拓宽不少,足够十几人跟在她身旁一起学习看诊。


    陈茵看着被口罩紧紧遮住的病人面孔,转身看了一眼身后的“学生们。”


    “大家注意传染,都把口罩带好。”


    她敏锐地察觉到最近天气和病患的变化,意识到来病必定不简单,不然羊城人民医院的闻肃也不会特意让自己的朋友专程到铜溪治病。


    加上最近的新闻联播里,也加入了不少注意冬季防寒的信息。


    确认大家都做好防护之后,陈茵将目光转向患者。


    “您可以取下口罩了?”


    爱德华听不懂,但是可以看懂陈茵的手势,扭头看了翻译和助手一眼,缓缓将口罩取下。


    如此一来,大家才看清楚患者的面部情况。


    “咳咳咳!”


    下一秒,一阵仿佛牵引心肺的剧烈咳嗽声在诊室内响起,爱德华满脸涨红,呼吸困难,俨然是一副重症之兆。


    助手熟练地取出氧气瓶,拿出氧气罩,辅助爱德华呼吸。


    与此同时,翻译将爱德华在国外和羊城做过的检查报告放到桌上。


    “陈大夫,这是爱德华先生做过的检查,已经确诊患有特发性肺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心病,确诊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患者时日无多。


    在现代医学看来,这种病暂时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确诊后的生存期约2-4年。


    如果爱德华的病继续恶化下去,估计一年的生存期都没有。


    为了活下去,爱德华费尽心思,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前来找中医看病,就是为了寻找那一丝可能的活下去的机会。


    陈茵点点头,明白对方的意思。


    爱德华一行人心里顿时放松一点,陈茵的表情温和,看起来不是没得治,有机会就好。


    但紧接着,三人的心瞬间沉入谷底。


    因为陈茵并没有按照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查阅病历,反而是站在旁边围观的一群“医学生”取过病历,来回翻阅。


    并且开始议论纷纷。


    “真的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这种别说梅奥,谁也治不了。哪怕是有钱进行肺移植,也不过是有可能多活一两年罢了。”


    “国际性难题,不知道陈大夫有没有什么办法?”


    ……


    陈茵没有在意大家的担忧,直接开始问诊。


    “麻烦翻译,帮着一起问诊。”


    翻译错愕地看了陈茵一眼,忙不迭地点头,并低头和爱德华说了一声。


    由于是外国人的缘故,今天的问诊耗时格外长。


    刚开始跟着学习的杨国华等人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陈茵一句句有脉络的提问,脑海中隐隐约约抓住了什么。


    当听说爱德华曾经因为登山滑雪,因雪崩被埋后,忍不住在心里吐槽自讨苦吃。


    现在也不用找什么病因了,病发的诱因已经找到了——寒邪侵体。


    陈茵将其记录在纸上,继续追问,“从此,是否患有什么并发症?”


    翻译立马将话转述,爱德华说起来也有些不好意思,脸色青惨。


    一阵叽里咕噜的话后,众人才清楚。


    自打雪崩受寒后,爱德华就患有咳喘的症状,久治不愈。


    偏偏自己也没在意,继续自己热爱的极限活动。


    时日一久,察觉到呼吸困难,入院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命不久矣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


    近一年,已经使用过大剂量激素,吸氧也成效微弱。


    并且,心衰和呼吸困难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几乎时时刻刻都需要随身携带氧气瓶。


    问清楚病因,陈茵将自己看到的其他内容一一记录在册。


    紧接着开始查体。


    “接下来,我要触碰患者的身体,检查一下身体状况。”陈茵看着翻译说。


    翻译连忙转述,爱德华低头打量一眼自己骨瘦如柴的身体,难得羞涩。


    陈茵不管那么多,带着人就开始教学。


    “你们也跟着一起。”


    一群人开始对着爱德华上下其手,差点把人吓死,还好翻译及时安抚。


    诊断结束,一行人不停点头,表达诊断意见。


    “足冷过膝,手冷过肘,症状典型。”


    “四肢阙冷,寒邪由表入里,深伏难出。”


    “脉急而促。”


    ……


    陈茵的判断相同,立即让爱德华吐出舌头,观察到舌胖、舌苔灰腻,明显的寒湿困脾。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患者的趺阳、太冲、太溪三脉还能应指不乱①。


    加之食欲尚可,胃气依存。


    一派亡阳厥脱之象,但尚且还有挽救的机会。


    思索片刻,陈茵开出一剂破格救心汤,救阳固脱,再配以参蛤散纳气归肾,麝香辟秽,化浊痰,开上窍①。


    时间紧急,陈茵顾不上传授如何开方,当即嘱咐道:


    “孙大夫,麻烦你带着方子去开药,让患者尽快煎煮服用。”


    “黄大夫,你帮着病人住院,安排到传染区的隔离病房,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护。再给患者安排上呼吸机,防止意外。”


    “好。”两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爱德华听不懂中文,茫然地看着陈茵做出安排,黄大夫准备带人住院时,他还坐在凳子上。


    还是黄大夫再三提醒,翻译才回过神提醒,“来,这边办理住院。”


    翻译和爱德华都沉浸在可以入院治疗带来的惊喜当中,脑子一片空白,不敢相信真的有医生愿意收治入院。


    有那么一瞬间,爱德华差点哭出声。


    这一次住院,爱德华格外的乖巧,黄大夫嘱咐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二天,陈茵来到病房进行二诊。


    经过昨天的连续用药,爱德华已经基本脱险,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


    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助元阳,开表闭,引领冰伏之邪外透①,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足以。


    随后是三诊、四诊……


    爱德华在惠民堂足足待了有三个月,整个冬天过去,咳喘消失,也没有一丁点感冒的迹象,天天在病房里高呼:


    “神乎其技。”


    “中医!神奇!”


    “神秘的医术!”


    按照他的病情,出院回家也没有大碍,可爱德华就是强烈要求住院,直至痊愈。


    陈茵根据他的最新病情,嘱咐其服用散剂,再过半年,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陈大…大夫,真的吗?”


    几个月的时间,足够爱德华磕磕绊绊地学会称呼陈茵。


    看出陈茵出院意思的坚决,爱德华还有些不敢置信。


    谁能想在去年,他在医生口中仅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活,但现在,他感觉自己活到七老八十都不是问题。


    爱德华得意地呵呵笑,终于愿意出院了。


    大家看着爱德华兴高采烈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


    “没想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真的有治疗手段,陈大夫真的是妙手回春。”


    “不行,我的回去再专研一下陈大夫的辨证开方。”


    “嘿嘿嘿!我最快,我先看。”


    ……


    陈茵看着一群中青年大夫快步奔跑的模样,无奈地笑着摇摇头。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电话打来。


    “喂?闻主任,你是找爱德华吗?他今天刚刚出院。”


    闻肃听到好友出院的消息,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但想到医院的情况,他还是将来意道出。


    “陈大夫,我不是找爱德华,而是有些事想要找你帮忙。”


    “你说。”


    “自打去年冬天,医院内的感冒咳嗽患者激增。有些病人经过治疗,竟然出现了肺部纤维化的症状。”


    说起来闻肃还是有些羞愧,毕竟邀请陈茵到来,无异于一场冒险。


    “所以…所以我们医院想请你来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恢复方法。”


    “没问题。”


    陈茵果决的回答让闻肃不知所措,呼吸不自觉加重,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直至耳畔响起犹如鼓点的心跳声,他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多谢!多谢陈大夫,我代医院向您表示真诚的感谢。”


    挂断电话,陈茵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向大家传达了关于支援羊城人民医院的任务。


    此行时间紧,任务重,并且极其可能感染重症,采取一贯的自愿原则。


    周雪问作为羊城人民医院出身的大夫,第一个表示想要前往。


    她辜负了梁主任的期待,并没有如期按照约定学习止血术后回羊城人民医院执业,而是留在惠民堂治病救人。


    现在有机会弥补一二,不愿错过。


    宋栀子也是羊城的一员,积极前往,说不定还能用上自家医馆的资源。


    最后,陈茵再三研究,定


    下一行六人的中医队伍,前往羊城支援。


    刚做好安排,一行人就听到电视里传来不太妙的讯息。


    “近日,羊城多发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症状。下面由本台记者许霏和羊城市呼吸内科主任向大家介绍详细情况。”


    “宁主任您好!您能详细地说一说这波来势汹汹的‘流感’吗?”


    ……


    听着电视里的声音,陈茵等人的心头不约而同地染上一层阴霾。


    大面积的流行性感冒,加上原因不明的肺部损坏,此行困难重重。


    只是等到第二天一早,众人的脸上都只有奔赴又一个战场的决绝和坚定,气势汹汹,意志坚定。


    早晨,医馆对面的荣阳堂早早冒出热气,温年的身影不出所料地出现在众人眼前。


    “茵茵,我也是羊城人,这次我陪你一起回去。”


    陈茵思索片刻,点点头表示同意。


    她转身看了一眼身后面露担忧的母亲,眼眶湿润又满是期盼的同事们,毅然决然地转身,只留下一个果决的背影。


    五年前的旭川洪灾,眼前的羊城“流感,”陈茵不知道未来会遇见多少性命攸关的紧要关头。但她知道,她会和手中的医术永远一往无前——


    作者有话说:①《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预收《我在五零搞机械》


    文案:前世为了三千窝囊费,叶蓁蓁几乎住在厂里,最后果不其然的猝死了,钱还没花完。


    再次醒来,已经成为五零年代第一批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柔弱知识青年——叶蓁蓁。因为下乡路途太辛苦,中暑猝死。


    要说原主也是自讨苦吃,家里吃喝不愁,自己主动要求下乡。


    如果是没下乡之前,叶蓁蓁真的想说:这样的好日子不会过?让我来!!!


    但偏偏人已经下乡,要想回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为了满足基础生活需求,叶蓁蓁不得不撸起袖子加油干。


    挑水灌溉难,抽水机来一台;


    村里磨面难,磨面机来一台;


    ……


    亩产低……


    等等,我找个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