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四年后。
“咳咳咳!”
“真奇怪,今年好像咳嗽的人特别多,连我也被传染了。”杨云湘摸了摸不舒服的喉咙,眉头紧蹙。
一旁的同事立即出声附和,“谁说不是呢?我们家孩子也得了,学校都不敢去了。”
“近期好像找陈大夫治疗咳嗽的人也很多,特地要求挂专家号。”
“不仅如此,就连外国人也来找陈大夫治疗咳嗽。”
……
众人议论的外国人爱德华正在陈茵的办公室内看诊。
四年的时间足够惠民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陈茵的办公室都拓宽不少,足够十几人跟在她身旁一起学习看诊。
陈茵看着被口罩紧紧遮住的病人面孔,转身看了一眼身后的“学生们。”
“大家注意传染,都把口罩带好。”
她敏锐地察觉到最近天气和病患的变化,意识到来病必定不简单,不然羊城人民医院的闻肃也不会特意让自己的朋友专程到铜溪治病。
加上最近的新闻联播里,也加入了不少注意冬季防寒的信息。
确认大家都做好防护之后,陈茵将目光转向患者。
“您可以取下口罩了?”
爱德华听不懂,但是可以看懂陈茵的手势,扭头看了翻译和助手一眼,缓缓将口罩取下。
如此一来,大家才看清楚患者的面部情况。
“咳咳咳!”
下一秒,一阵仿佛牵引心肺的剧烈咳嗽声在诊室内响起,爱德华满脸涨红,呼吸困难,俨然是一副重症之兆。
助手熟练地取出氧气瓶,拿出氧气罩,辅助爱德华呼吸。
与此同时,翻译将爱德华在国外和羊城做过的检查报告放到桌上。
“陈大夫,这是爱德华先生做过的检查,已经确诊患有特发性肺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心病,确诊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患者时日无多。
在现代医学看来,这种病暂时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确诊后的生存期约2-4年。
如果爱德华的病继续恶化下去,估计一年的生存期都没有。
为了活下去,爱德华费尽心思,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前来找中医看病,就是为了寻找那一丝可能的活下去的机会。
陈茵点点头,明白对方的意思。
爱德华一行人心里顿时放松一点,陈茵的表情温和,看起来不是没得治,有机会就好。
但紧接着,三人的心瞬间沉入谷底。
因为陈茵并没有按照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查阅病历,反而是站在旁边围观的一群“医学生”取过病历,来回翻阅。
并且开始议论纷纷。
“真的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这种别说梅奥,谁也治不了。哪怕是有钱进行肺移植,也不过是有可能多活一两年罢了。”
“国际性难题,不知道陈大夫有没有什么办法?”
……
陈茵没有在意大家的担忧,直接开始问诊。
“麻烦翻译,帮着一起问诊。”
翻译错愕地看了陈茵一眼,忙不迭地点头,并低头和爱德华说了一声。
由于是外国人的缘故,今天的问诊耗时格外长。
刚开始跟着学习的杨国华等人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陈茵一句句有脉络的提问,脑海中隐隐约约抓住了什么。
当听说爱德华曾经因为登山滑雪,因雪崩被埋后,忍不住在心里吐槽自讨苦吃。
现在也不用找什么病因了,病发的诱因已经找到了——寒邪侵体。
陈茵将其记录在纸上,继续追问,“从此,是否患有什么并发症?”
翻译立马将话转述,爱德华说起来也有些不好意思,脸色青惨。
一阵叽里咕噜的话后,众人才清楚。
自打雪崩受寒后,爱德华就患有咳喘的症状,久治不愈。
偏偏自己也没在意,继续自己热爱的极限活动。
时日一久,察觉到呼吸困难,入院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命不久矣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
近一年,已经使用过大剂量激素,吸氧也成效微弱。
并且,心衰和呼吸困难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几乎时时刻刻都需要随身携带氧气瓶。
问清楚病因,陈茵将自己看到的其他内容一一记录在册。
紧接着开始查体。
“接下来,我要触碰患者的身体,检查一下身体状况。”陈茵看着翻译说。
翻译连忙转述,爱德华低头打量一眼自己骨瘦如柴的身体,难得羞涩。
陈茵不管那么多,带着人就开始教学。
“你们也跟着一起。”
一群人开始对着爱德华上下其手,差点把人吓死,还好翻译及时安抚。
诊断结束,一行人不停点头,表达诊断意见。
“足冷过膝,手冷过肘,症状典型。”
“四肢阙冷,寒邪由表入里,深伏难出。”
“脉急而促。”
……
陈茵的判断相同,立即让爱德华吐出舌头,观察到舌胖、舌苔灰腻,明显的寒湿困脾。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患者的趺阳、太冲、太溪三脉还能应指不乱①。
加之食欲尚可,胃气依存。
一派亡阳厥脱之象,但尚且还有挽救的机会。
思索片刻,陈茵开出一剂破格救心汤,救阳固脱,再配以参蛤散纳气归肾,麝香辟秽,化浊痰,开上窍①。
时间紧急,陈茵顾不上传授如何开方,当即嘱咐道:
“孙大夫,麻烦你带着方子去开药,让患者尽快煎煮服用。”
“黄大夫,你帮着病人住院,安排到传染区的隔离病房,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护。再给患者安排上呼吸机,防止意外。”
“好。”两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爱德华听不懂中文,茫然地看着陈茵做出安排,黄大夫准备带人住院时,他还坐在凳子上。
还是黄大夫再三提醒,翻译才回过神提醒,“来,这边办理住院。”
翻译和爱德华都沉浸在可以入院治疗带来的惊喜当中,脑子一片空白,不敢相信真的有医生愿意收治入院。
有那么一瞬间,爱德华差点哭出声。
这一次住院,爱德华格外的乖巧,黄大夫嘱咐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二天,陈茵来到病房进行二诊。
经过昨天的连续用药,爱德华已经基本脱险,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
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助元阳,开表闭,引领冰伏之邪外透①,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足以。
随后是三诊、四诊……
爱德华在惠民堂足足待了有三个月,整个冬天过去,咳喘消失,也没有一丁点感冒的迹象,天天在病房里高呼:
“神乎其技。”
“中医!神奇!”
“神秘的医术!”
按照他的病情,出院回家也没有大碍,可爱德华就是强烈要求住院,直至痊愈。
陈茵根据他的最新病情,嘱咐其服用散剂,再过半年,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陈大…大夫,真的吗?”
几个月的时间,足够爱德华磕磕绊绊地学会称呼陈茵。
看出陈茵出院意思的坚决,爱德华还有些不敢置信。
谁能想在去年,他在医生口中仅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活,但现在,他感觉自己活到七老八十都不是问题。
爱德华得意地呵呵笑,终于愿意出院了。
大家看着爱德华兴高采烈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
“没想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真的有治疗手段,陈大夫真的是妙手回春。”
“不行,我的回去再专研一下陈大夫的辨证开方。”
“嘿嘿嘿!我最快,我先看。”
……
陈茵看着一群中青年大夫快步奔跑的模样,无奈地笑着摇摇头。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电话打来。
“喂?闻主任,你是找爱德华吗?他今天刚刚出院。”
闻肃听到好友出院的消息,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但想到医院的情况,他还是将来意道出。
“陈大夫,我不是找爱德华,而是有些事想要找你帮忙。”
“你说。”
“自打去年冬天,医院内的感冒咳嗽患者激增。有些病人经过治疗,竟然出现了肺部纤维化的症状。”
说起来闻肃还是有些羞愧,毕竟邀请陈茵到来,无异于一场冒险。
“所以…所以我们医院想请你来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恢复方法。”
“没问题。”
陈茵果决的回答让闻肃不知所措,呼吸不自觉加重,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直至耳畔响起犹如鼓点的心跳声,他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多谢!多谢陈大夫,我代医院向您表示真诚的感谢。”
挂断电话,陈茵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向大家传达了关于支援羊城人民医院的任务。
此行时间紧,任务重,并且极其可能感染重症,采取一贯的自愿原则。
周雪问作为羊城人民医院出身的大夫,第一个表示想要前往。
她辜负了梁主任的期待,并没有如期按照约定学习止血术后回羊城人民医院执业,而是留在惠民堂治病救人。
现在有机会弥补一二,不愿错过。
宋栀子也是羊城的一员,积极前往,说不定还能用上自家医馆的资源。
最后,陈茵再三研究,定
下一行六人的中医队伍,前往羊城支援。
刚做好安排,一行人就听到电视里传来不太妙的讯息。
“近日,羊城多发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症状。下面由本台记者许霏和羊城市呼吸内科主任向大家介绍详细情况。”
“宁主任您好!您能详细地说一说这波来势汹汹的‘流感’吗?”
……
听着电视里的声音,陈茵等人的心头不约而同地染上一层阴霾。
大面积的流行性感冒,加上原因不明的肺部损坏,此行困难重重。
只是等到第二天一早,众人的脸上都只有奔赴又一个战场的决绝和坚定,气势汹汹,意志坚定。
早晨,医馆对面的荣阳堂早早冒出热气,温年的身影不出所料地出现在众人眼前。
“茵茵,我也是羊城人,这次我陪你一起回去。”
陈茵思索片刻,点点头表示同意。
她转身看了一眼身后面露担忧的母亲,眼眶湿润又满是期盼的同事们,毅然决然地转身,只留下一个果决的背影。
五年前的旭川洪灾,眼前的羊城“流感,”陈茵不知道未来会遇见多少性命攸关的紧要关头。但她知道,她会和手中的医术永远一往无前——
作者有话说:①《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预收《我在五零搞机械》
文案:前世为了三千窝囊费,叶蓁蓁几乎住在厂里,最后果不其然的猝死了,钱还没花完。
再次醒来,已经成为五零年代第一批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柔弱知识青年——叶蓁蓁。因为下乡路途太辛苦,中暑猝死。
要说原主也是自讨苦吃,家里吃喝不愁,自己主动要求下乡。
如果是没下乡之前,叶蓁蓁真的想说:这样的好日子不会过?让我来!!!
但偏偏人已经下乡,要想回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为了满足基础生活需求,叶蓁蓁不得不撸起袖子加油干。
挑水灌溉难,抽水机来一台;
村里磨面难,磨面机来一台;
……
亩产低……
等等,我找个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