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我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谁说武僧不能是美人? > 【全文完结】
    第131章 西行路上取经人(二十)【VIP】


    世间之幸, 莫过于行路之上,皆是同道。


    玄奘收下了黄眉所赠。


    黄眉说,他在灵山等他们到来。


    玄奘并非真正的凡人,加上有明空之前做的, 取经路不知提前了多少年岁。


    朱紫国王射伤孔雀大明王所生雀雏和凤仙郡侯掀翻供桌之事并未发生, 玉兔也还没有下界,至于比丘国王, 早在两年前便被明空换掉了。


    原书中说, 比丘国王是个明君, 只是被白鹿精和白面狐狸蛊惑,才会企图抓一千一百一十一名男童做药引。


    可明空却不觉得是这样。贪恋美色,日日沉溺, 如何能治好国家?以无数孩童之心换自己一人长寿,如何能称明君?


    如今的比丘国王是个少年, 他有胆魄, 有冲劲,最主要的, 是他不信神佛,不受妖邪所惑。


    玄奘一行求见新国王盖通关文牒, 新国王却劝他们道:“求佛不如求诸己心, 东土自有真经,何必向西而行?”


    木叉神色恍惚。他已知晓取经路上许多事都是明空的手笔, 可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 明空改变的不止是玄奘取经路上的哪一难, 他改变的, 是世人之心。


    灭法国灭法,比丘国却无比丘。


    然而人心之中, 并非无佛。


    木叉曾是观音的徒弟惠岸行者,他随观音修过许多年的佛,可直到今天,他才恍然发觉,原来自己并不懂佛。


    佛究竟是什么呢?


    它是人心善念,还是金光加身,莲台端坐,修成正果?


    也许在看见火焰山长出青草地的时候,他便有了答案。


    也许他早就做出了选择。


    木叉垂眸,他依旧寡言,仍旧像个旁观者。看玄奘除匪盗,看凤仙郡挖渠蓄水,看玉华州九灵元圣拜谢明空。


    九灵元圣说他已有了答案,他说他再不退缩。


    不论生死,但行前路。


    前路之上,有许多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黑熊精的,乌鸡国的,黎山老母的,朱紫国的……


    木叉惊觉,原来玄奘的路,并不止他们这一行在走。


    天下归心,其道不孤。


    来到天竺国的时候,哪吒和杨戬到了。


    他们和玄奘碰头,是来确定他入灵山时间的。那个时间,也将是他们打上天庭的时间。


    见到哪吒的时候,木叉并不觉得吃惊。倒是哪吒,看见木叉的神情错愕了一瞬。


    木叉的眼中,是他从未见过的坚定,他似乎已不再逃避了。


    木叉问哪吒:“可愿与我一谈?”


    哪吒抬眼看他,莫名地问道:“你不是已经有答案了么?”


    木叉道:“我是有了答案。可我还是想听你亲口告诉我,为什么要杀父亲?”


    哪吒端视了他一会,神情认真答道:“于私,为报杀身之仇。于公……天庭必须失去托塔天王。”


    李靖虽然看起来惜命胆小,但他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帅才,玉帝失去他,便失去了左膀右臂。


    木叉目光沉沉地看着他道:“我不会原谅你。待到一切结束,你我一战。”


    哪吒应了声“好”。


    另一边,玄奘和杨戬正在讨论着各自做出的准备。听到玄奘说,他们准备就取经人一行上灵山,杨戬有些担心,他问道:“不多找些帮手吗?”


    玄奘摇头道:“不必。”


    世间诸法,皆源于心。他已有了必胜之心,所以不必帮手。


    杨戬注视着他,脑海中回忆起当年在开封府时的那一场师徒缘分。


    彼时的明空,未来一眼可见。如今的玄奘,未来却是如雾如风,有千万种可能。


    不止是玄奘,他自己也同样。他们已脱离棋盘上的方寸之地,真正地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分别的时候,玄奘将温怀玉收集的案宗转交给了杨戬。地府中的不平事,等到杨戬他们打上天庭,自可一一清算。


    行过玉真观,玄奘一行来到凌云渡口。


    水面宽阔,约有九里,但于玄奘等人而言,却是不在话下。


    走在细滑的桥面上,孙悟空好奇地问玄奘:“师父打算怎么脱去凡胎?”


    玄奘道了声:“阿弥陀佛。”


    话音落,桥上刹时漫起大雾。


    驾着无底船向他们驶来的接引佛被雾气所阻,将舟停在水面,皱着眉头道:“哪里来的雾?”


    迷雾里,玄奘自小花中放出了两具身体,佛身和明空。


    他回过头,


    那一年,第三次转世的金蝉子濒死,意外界,见到了刚刚身死的明空,他听到念。


    佛心禅心,,人不死。”


    佛身掩入土中,金,成为了明空的“系统”。


    明空是有过系统的,只是那盛世美颜系统在他身死的一刻便离开了。


    明空开始并未发觉,他曾经真的以为金蝉子就是系统,虽说这系统张口便是佛理,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盛世美颜系统的AI模块是个和尚也不是说不过去。


    直到那一天,楚留香从崖下背回了佛身,明空这才明白,自己究竟欠下了什么。


    ——他欠了“系统”一命。


    说他冲动也罢,说他不智也好,面对无花的挑衅,他当时想到的只有如何将佛身护下来。


    系统叹息,叹的是他已身死,佛身于他再无意义。


    金蝉子的天命归于明空,若明空拒绝佛舍利的力量,系统便不打算告诉他神佛之事,只叫他安稳一生。


    可明空选择接受了这份力量,神佛也并未打算放过他们。自此,一路同行,风雨同舟。


    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挚友,只一个眼神,便可知对方心中所想。


    明空入了佛身,系统短暂地成为明空。魂魄借人身,虽不长久,却也可行。


    明空说:“等此间事了,我助你复生。”


    金蝉子没有客气,他应了声:“好。”


    雾气散去,法海怔怔看着面前的金蝉子和明空,木叉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道:“走吧。”


    玄奘的肉身凡胎顺着河水漂下,漂过了接引佛的无底船,接引佛茫然地看向桥上,喃喃道:“这是唐僧自渡了?可这取经队伍是不是人太多了?”


    不论如何,唐僧既已自渡,便不需要他再多此一举。


    蕊宫珠阙,宝阁珍楼,渡过桥,走过山路,明空一行来了雷音寺山门外,有金刚拦路,言道:“非取经之人不可入。”


    明空道:“他们与我一路同行,如何不算取经人?”


    金刚迟疑,叫他门外等候。然后层层上报,报到如来佛祖那里。


    如来佛祖问道:“都多了些什么人?”


    金刚答道:“多了一僧一龙一猴一狐。”


    护教伽蓝出列道:“那一狐乃是当年托婴入寺的狐狸,于玄奘有救命之恩。”


    观音菩萨道:“龙应该是西海龙王之子,于鹰愁涧为取经僧所救。至于那一僧一猴……”他也不知其来处。


    如来佛祖垂着眼,说道:“便叫他们一起进入吧。”


    明空一行来到大殿,但见佛祖正中端坐,两侧分别站着八位菩萨,然后依次是金刚罗汉,揭谛伽蓝。


    灵吉菩萨怒视明空:“唐玄奘,面见世尊,你如何不着锦襕袈裟?”


    此起彼伏的声音喝道:“你对佛不诚!”


    明空抬首看向佛祖,说道:“袈裟还是僧袍,皆是外物,诚与不诚,与之无关。”


    观音菩萨道:“可锦襕袈裟乃佛祖所赐。”


    明空道:“既已赐下,着与不着,当由小僧。”


    呼喝声自四面传来。


    “大胆!”


    “妄言!”


    ……


    如来佛祖一直没有开口,他注视着明空和金蝉子,看了一会这才对明空道:“我以为你是个聪明人。”


    佛具慧眼,自然看得出异世之魂和金蝉子互换了肉身。与他所想一般,金蝉子的天命的确在那异世之魂身上,取经的玄奘也的确是这异世之魂,他只要老老实实地敬佛取经,自可修成正果。


    可佛祖没有料到,他会舍近求远,与金蝉子合谋。


    明空平静地说道:“小僧是不聪明,但小僧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文殊菩萨不知他们在打什么哑谜,疑问道:“我佛何意?”


    佛祖道:“此人乃是异世之魂,不在三界之内,跳脱五行之外。他占了金蝉子天命,化作玄奘,西来取经。而他身后那一位僧人,才是真正的金蝉子,也是杀害……”


    他的声音顿住了。他原本想说,金蝉子才是杀害卷帘大将、金翅大鹏雕等人的凶手,可定睛一看,金蝉子身上并无半点业力,反倒是那假玄奘身上,血腥之气扑面而来,分明是罪孽深重。


    佛祖阖起双眼,似是不忍,他叹了一声:“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担忧道:“佛祖?”


    佛祖道:“我原以为,杀害卷帘大将、金翅大鹏雕的是金蝉子,没想到,却是这异世之魂。”


    西天众人惊呼,他们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答案。


    弥勒佛笑了笑,不知是笑他明知金蝉子和异世之魂换了身份却隐瞒不说,还是笑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佛祖道:“异世之魂冒充取经僧,频造杀业,不敬神佛,按理当诛。金蝉子,只要你诛杀了这异世之魂,我便恢复你取经僧的身份,这一路功德也由你领受。”


    他将目光转向一直没有开口的孙悟空等人,说道:“孙悟空、法海、木叉、奎木狼,只要你们助金蝉子降服异世之魂,便可成佛。”


    四人不为所动。


    明空淡声道:“西天没有佛,又如何让他们成佛?”


    佛在心,在己,在世间万物,在东南西北,却不在这西方极乐。


    菩萨罗汉尽皆震惊,灵吉菩萨怒道:“大胆异魂,竟敢妄言!”


    明空道:“小僧明空,并无妄言。”


    灵吉菩萨道:“我佛在上,你如何敢说西天无佛?”


    明空与他四目相对,说道:“金翅大鹏雕屠一城而无罪,南海荷花池里的鲤鱼,以童男童女为食,文殊菩萨因三日之灾便害人性命……诸天神佛,藏污纳垢,视凡人苦难而不见,怎配称之为佛?”


    伽叶怒道:“竖子狂尔!”


    明空看向他道:“对,还有伽叶尊者和阿傩尊者,你们为了迫使小僧应承天命,以那作恶的无花为饵,引得襄阳城被屠,群妖祸乱京城,你们这般,配称为佛吗?”


    金蝉子站在明空身侧,开口道:“真佛不需封,伪佛不需证,西天无佛。”


    诸佛扬眉怒目,就要动手。


    明空从袖中取出禅杖,说道:“诸位,放马过来吧。”


    孙悟空站到明空身边,嘿嘿一笑,说道:“我早想到这西天来闹一闹了!”


    六耳猕猴跟着应声。


    观音菩萨瞪着孙悟空道:“你这猴子,与恶徒为伍,难道不怕我念紧箍咒吗?!”


    孙悟空茫然问道:“什么紧箍咒?”


    观音菩萨道:“你头上所戴花帽内,有我佛赐下的金箍,只要我念动咒语,管叫你头疼欲裂。”


    孙悟空看了明空一眼,见他没有半点紧张,便也不紧张了。


    他对观音菩萨道:“你念就是,若叫一声痛就不是俺老孙。”


    观音菩萨催动咒语,却发现孙悟空没有半点反应,可他头上花帽明明是自己赠他的那顶。


    孙悟空龇了龇牙,说道:“你已念过了,接下来该轮到俺老孙了。”说着,他举起金箍棒向观音菩萨冲了过去。


    小狐狸和白龙马化作人身,一人一剑,站在明空身侧。


    法海、奎木狼、木叉各自兵器上手,与罗汉金刚战在一处。至于明空得来的那些法宝,也都给到了他们。


    明空立于正中,与如来斗法。这边禅杖挥舞如风,那边巨掌从天拍下。雷霆电闪,梵音不绝。


    如来道:“你虽得了金蝉子的八颗舍利,却未达圆满之境。此番虽有孙悟空等人相助,也不过是徒劳。”


    明空淡声道:“舍利的确还差两颗才是圆满之数,可诸法唯心,佛祖,你已失了人心。”


    话音落,但闻“轰隆”一声,地动山摇。


    降龙罗汉惊叫:“这是怎么一回事?”


    守山的金刚从外面匆匆跑了进来,他叫道:“灵山,灵山在崩塌!”


    明空的身影停滞在半空之中,他道:“佛也好,神也罢,既发于人心,便也该归于人心。”


    他将禅杖抛向空中,金色的光芒将灵山笼罩。


    阿傩叫道:“你不该有这样的力量!”


    明空垂眸:“人心无界,不设局限。小僧是人,非佛。”


    天定可以胜人,人定可以胜天。


    那一战的结果如何?有人说,众佛陨落,明空诛法灭佛。也有人说,灵山不存,诸佛重入轮回。也许在轮回之中,他们能找回自己的初禅之心。


    那还会再有灵山吗?也许再也不会,也许有一天,新的灵山会顺应着人对极乐之地的期望重新出现。


    那么天庭和地府又如何?


    杨戬、哪吒与许许多多心中有众生的神仙一起,改换了新天。


    他们将四时交给了自然,将因果复归了众生。


    自此,天地有秤,四时有序,因果有循,善恶有报。


    天地清明,海晏河清。


    花果山水帘洞,哪吒霸占了孙悟空的躺椅,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坐在石头上,啃着东胜神州特有的水果。


    哪吒问:“你师父呢?”


    大战结束,他和木叉打了一架。听木叉说,事情一了,明空便和金蝉子还有小狐狸一起离开了。


    孙悟空道:“他把那些执迷不悟的神佛送入轮回,又给黄眉解了咒,之后就走了。听他说,是做好事去了。”


    哪吒奇道:“做好事?”


    孙悟空点点头道:“听师父说,他为了变好看,欠了金蝉子的债,金蝉子让他做好事来还。”


    哪吒:“……”


    槽多无口,他不知道该问明空以前长多丑,怎么这么大的功德还没能还完债,还是问他和金蝉子到底在玩些什么把戏。


    过了好半晌,哪吒问:“那金蝉子活过来了?”


    孙悟空道:“是,天命已了,师父将舍利还给他,他往转轮藏走了一遭,自然就活过来了。”


    哪吒有些担忧地问道:“那你师父他真的变回人了么?”


    人生短暂,是人的话,便逃不过生老病死。


    孙悟空啃了一口果子,回答道:“是啊,不过听他说,只要他不想死,就不会死,所以不用担心。”


    哪吒无语,所以说,这算哪门子人啊!


    西湖断桥,两僧一狐走在桥上,桥的另一头,站着熟悉的故人,许夫人、陈彪、白素贞、小青……


    许多年以后,一个普通的夏夜,人间一座不知名的山寺,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并排坐在菜园前的竹椅上乘着凉,讲着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故事。


    小和尚天真地问:“师父,故事里明空和尚推翻灵山,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老和尚道:“因为众生因果自有其法,不该受制于神佛。”


    小和尚似懂非懂,他不解地问:“那神佛都没有了,我们还能修佛吗?”


    老和尚笑道:“能啊!”


    真正的佛,不是神龛莲台中的泥胎金身,而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一抹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