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我小说网 > 青春校园 > 大明一家人 > 16、土法炼丹
    这日,赵鸣让何鼎照旧例准备一次宫宴,主要请的是是张延龄和张鹤龄。


    进宫,本来是一件严肃的事。


    可因为姐姐受宠的缘故,张延龄张鹤龄兄弟俩时常出入宫禁,参加大小宴会,简直和到了自己家似的。


    孝宗本来就为人宽和,又爱屋及乌。


    纵然这二人时常有失礼之处,也没有处罚。看来是真的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了。


    小舅子么、总是要捧着的。


    小舅子不来找姐夫的麻烦就不错了,姐夫哪敢为难小舅子啊。


    可朱佑樘和张家兄弟不仅是亲戚,还是君臣。而且是先君臣,再亲戚。


    何鼎有些奇怪:“陛下,金夫人……”


    “她不来。”


    张宛从内殿走出来,金夫人就是她亲妈,也是那张家兄弟的亲妈。


    自从张父过世之后,张皇后经常将母亲接进宫里来照料。


    小住几日、小住几日,然后就变成常住了。


    张皇后确实是一个性情中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极好的。


    对老公自然也好,感情都是相互的,皇帝也绝对不可能是一只舔狗。


    张宛和赵鸣两人来了之后,迅速找了一个理由,把金夫人打发出去了。


    为此,金夫人很是哭哭啼啼了一番。张家兄弟就差来找姐姐兴师问罪了。


    “给皇后请安。”


    何鼎是好久没见到皇后了。


    一般在明宫,皇后长久不露面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她失宠了、要被废了。


    可太子长期见不到人就奇怪了。


    又不是从前的那些状况,好生奇怪。


    ——“一定都是李广那厮,成日里怂恿。”


    反正主子有失仪之处,定然都是下头的奴才们不干好事。


    宫里的太监,自然也不能铁板一块,不然那不就成十常侍了么。


    李广有李广的好处,何鼎也有何鼎的好处,他俩不对头也有他俩不对头的好处。


    就像文官们要是铁板一块,那不就把皇帝给架空了么。


    索性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团结。


    赵鸣说:“宫宴的事,就由皇后定夺,朕回去补个觉。”


    等他走了,何鼎忍不住问:“殿下,这些日子您都到哪儿去了啊?”


    “不过和太子在宫外小住几日而已。”


    “这不合礼法呀。”


    “祖宗之法不可变?”


    “这是自然。”


    “那从前太祖还下令严禁内臣读书识字呢。”


    张宛端起茶杯,这可是传说中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啊,2.8亿一个,5.6亿一对。


    这要是哪天他们回去了,能不能带一个啊?半个也行。


    “你们还不都是从小就读书,放到外面考个秀才,也不是不可能。”


    何鼎只好说:“这都是太宗皇帝定下来的。”


    这个时候朱棣的庙号还是太宗,得等到嘉靖上位,才把他的庙号改成了成祖。


    朱元璋大概是觉得,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文盲,那肯定是不能霍乱朝政的。


    可是朱元璋定下的铁律,都没能等多少年,他儿子朱棣就迅速违背了,可见计划没有变化快。


    “那太宗皇帝为何要让你们这些宫中的内监读书识字呢?”


    “自然是为了帮陛下处理政务。”


    到了明宣宗时期,宫中特设内书堂。


    挑选十岁以下的小太监,由大学士、翰林教授他们读书。


    这寻常的读书人,这样的教育资源都是想也别想。


    大概也就东宫太子能有这配置了。


    想朱佑樘这样不受宠的太子,还享受不到呢。


    “从前,太祖皇帝下令,百年后、无子妃嫔一律殉葬。”


    所以朱元璋驾崩后,有四十六位妃嫔殉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即使宫廷殉葬制度并未形成明文规定,但宗室藩王们也纷纷效仿。


    宣德年间,唐王去世。他的未婚妻甚至没有过门,连王妃的名头都没有,也殉葬了,你可别说她是自愿的。


    这个制度延续了六十六年,直到朱祁镇废除。朱祁镇这也总算干了一件好事。


    “这是否违背了太祖皇帝的圣命呢?”


    “这自然是先帝仁慈。”


    “那太祖皇帝就不仁慈了吗?”


    何鼎:……我今天就一定要死吗……


    “可见,世间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张宛叹了口气,真累啊,就换个地方住几天,这么多废话。


    难怪赵鸣看到内阁六部那帮人就脑仁疼,工作也烦,工作中的人更烦。


    张宛鼻子动了动:“这是什么味道?”


    何鼎苦着脸说:“是陛下的炼丹炉。”


    你要效仿祖先、这不就来了么。


    都知道嘉靖道长爱炼丹,天天穿着道袍讲一些神神叨叨、没头没尾的话。


    没想到吧、其实宪宗皇帝朱见深也是个炼丹爱好者,嘉靖这叫孙承祖业。


    朱佑樘没那么热衷,可李广也给他引见过方士,可见对此他也不反对。


    “炼丹?”


    张宛并不觉得奇怪,走过去一看,几个传统意义上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自不必说。


    炼丹之术,源远流长。


    汉武帝时,信奉方士,烧炼金石一类矿物,物为石药。


    广泛流传于南北朝的“五石散”也是一款著名的丹药。


    以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等炼制,其药性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


    所以两晋南北朝才有那么一大堆不穿衣服到处跑的疯子。


    炼丹,有点儿像化学,是无机化学。还有点儿像医学,但似乎都不太靠谱的样子。


    不过,在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二岁的明朝皇帝中,朱厚熜这个天天炼丹吃药的居然活了六十……


    可是,在皇帝平均寿命五十三的清朝。


    痴迷炼丹、在位十三年连炉火都没有熄灭的雍正,却在五十七岁时暴毙?


    “炼丹果然是个玄学。”


    作为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虽用过一些方士,但并不入父亲热衷。


    赵鸣之所以开始搞这个,主要是不想上朝。


    大搞炼丹术和不乐意上班,简直是完美的一对搭配。雍正那绝对是一个意外。


    而且,赵鸣肯定会炼出一些东西来。


    比如抗生素,再比如消炎药,是不是十分合适。


    赵鸣很有自知之明,面前这些人,很多都是青史留名,自然也都是人中龙凤。


    他想要玩过他们?


    就算有皇帝的身份也不可能,只能依靠这些玄学了。


    赵鸣兴致冲冲地跑过来,给她怀里塞了一个东西。


    “这是……红薯?”


    张宛:???


    “这炉子里烤的?”


    “是啊,炉子里烤出红薯来,这不是很合理么。”


    “炉子里把红薯烤熟是很合理。”


    ——你要是丢进去红铜、矿银、黑铅,最后烧出来一颗“包治百病”的抗生素金丹,也合理。


    反正大学士博观古今,但他也不认识抗生素。


    张宛啧啧:“但是你要是丢进去红铜、矿银、黑铅,最后烤个这个出来,怕是没人会信的。”


    他们虽然不认识红薯,但也不是傻的。


    他们是想忽悠大臣没错,但这步子可不能迈的这么大吧。


    这年头,变化的太快,学校的课程也和社会脱节。


    你大学学什么专业,以后也不一定会从事相关的工作。


    比如赵鸣有个舍友,就去考公了。


    领导一看到他专业,激动的无以复加。


    “材料科学,这个好啊,赶紧来写材料,我倒要看看你写的能有多科学……”


    没错,赵鸣是学“材料科学”的。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


    “材料学本来就和炼丹差不多。”赵鸣把红薯掰成两半,“炼丹玄,材料也玄,玄之有玄。”


    很多材料的发明都源于偶然性,比如不锈钢。


    单层石墨烯更是搞笑。


    在尝试了化学剥离法、气相沉积法、机械剥离法都不管用后。他们直接用胶带给撕出来了,这还拿了诺贝尔化学奖。


    就是因为玄,所以赵鸣都先给炉子诚心实意地磕三个头再操作。


    “所以……”张宛指着旁边一个正在搭建的炉子,“你是想要在这儿——”


    那个炉子明显和传统的炼丹炉不一样。


    炼丹炉不用那么高,这个炉子却已经有四五米那么高了,还没封顶。


    “没错。”赵鸣点头,“炼钢。”